话题: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种什么疾病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下部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为特征的先天性后颅凹发育畸形病症。因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髓、后组颅神经或影响脑脊液循环而引起多种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而延误病情。约34.0%-76.7% 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合并有脊髓空洞症,对病患生活质量影响大。长期以来对本病的手术方式多样,疗效各异,各家说法不一。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永珍 由于该疾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并且有的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因此常不能引起首诊医师的注意而造成漏诊。常见症状有枕颈部疼痛、面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哽咽、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 磁共振(MRI )是本病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特征性表现是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椎管内。在 MRI 矢状位将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 5mm 作为有病理改变的标准,3mm-5mm 为界限性正常,3mm以下且不合并临床症状通常认为是正常的生理改变。小脑扁桃体下疝如未超过枕骨大孔下缘 5mm,无明显症状者,建议随访观察,暂不手术干预。 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枕大池基本变小甚至消失,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空洞。 a. 脊髓空洞呈梭形扩张; b.脊髓空洞呈“腊肠样”或“竹节样”改变; c.脊髓空洞呈“串珠样”改变。 磁共振观察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大小,病理改变表现为:(1)小脑扁桃体变尖变长并向下移位;(2)脑干显著延长,延髓突入椎管内;(3)后颅凹及枕大池变小;(4)合并脑积水、脊髓空洞或颅颈交界区畸形;(5)四脑室下移、变形、消失或部分扩张; 正常人的小脑扁桃体位置会随着生长发育、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标准应按年龄分组。部分健康婴幼儿及儿童,因为脑组织的生长速度快于颅骨生长速度,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造成“生理性的小脑扁桃体下疝”,随着生长发育的继续,后颅凹容积相对变大,小脑扁桃体回缩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上或接近枕骨大孔平面。老年时,由于脑组织萎缩,原先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的小脑扁桃体又逐渐回缩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上。 研究显示,部分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骨大孔下缘 5mm 但无临床症状,因此单纯的以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骨大孔平面 5mm 作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标准,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漏诊及部分病例的误诊,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才有意义。 外科手术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多样,疗效各异,目前尚无统一的手术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后颅凹减压、后颅凹重建术、四脑室分流术、脊髓中央上孔疏通术,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行分流术、空洞穿刺抽吸术。无论何种术式,手术的主要目的均为扩大后颅窝容积,重建枕大池,松解小脑扁桃体与脊髓软膜之间的粘连,使脑脊液循环得以改善。 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这里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心得与感想。祝大家早日康复! |
|